源远流长的洪山水文化令人瞩目
阅读[908] 回复[0] 打印 | 收藏
字体大小: 小 | 大
|
源远流长的洪山水文化令人瞩目
这个介休市惟一的水源地受采矿、补给减少、上游深层井增多等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洪山泉水流量急剧下降。新中国成立后,洪山泉的最大流量曾为每秒1.7立方米,2005年已锐减到每秒0.2立方米。记者见到神源池几近干涸,村民们说,希望现在仅有的一脉细流能长流不断。为了唤醒人们维护水源,珍惜泉源,遵守水法水规,弘扬悠久的水文化,介休水利部门在源神池边建起了洪山水利博物馆,同时想方设法改善洪山泉附近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打击土小企业,一些之前靠挖煤发展起来的企业,也纷纷转型投资生态建设,希望最大限度地弥补对自然资源的损坏,让传承了几千年的水文化继续滋润一方热土。
介休城东10余公里处的洪山镇洪山村。山下源神池为洪山泉源。据《山海经》记载: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胜水出于狐岐山,源远流长的洪山水文化令人瞩目。洪山又名狐岐山。东流入汾”有人曾翻遍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没有发现作者郦道元在此之外以“胜水”之称记载其他水源或河流,因此“胜水”之誉成为洪山源神池的骄傲,以“胜水春膏”之名与绵山的回銮晚刹”云峰铁索”等被列入历史上著名的介休十景”8月初,记者深入到洪山村采访时,似乎听到源神池周边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在娓娓讲述着一段悠远而美丽的水的故事。
洪山泉又名鸑鷟泉。当地朋友不无自豪地说。百米以外就能听到泉水喷涌之声。千百年来,过去这里的泉眼就如同趵突泉一样。这眼神泉养育着一代代的洪山人,也协助洪山人烧制出令人惊叹的洪山陶瓷。传言鸑鷟是类似凤凰的一种无宝不落的仙鸟。古时洪山民众求雨之时,有鸑鷟落下,连叫三声即展翅飞去,人们其所落之处挖出了泉水,因此名为鸑鷟泉。另有“天神赐水”之说,古时绵山干旱,村民祈水感动了上苍,神灵通知当地村民于某日三更派人接水。但天神引水至洞口时,村民尚流连梦乡,天神久等而怒。忽见狐岐山麓洪山村村民已在挑水叱牛,遂将神水赐给勤劳的洪山人。后来,睿智的洪山人利用水能落差于河道中安排水磨百余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由此催生的制香、陶瓷业以及近代水力发电至今造福一方百姓。
源神池边。宋至道三年(997年)重建,依山面水而建的源神庙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重建时移到源神池同一中轴线上,元、明、清均有修葺。源神庙非佛非道,殿内供奉的除尧帝舜君外,就是为民治水的大禹,还有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等历代兴水利民的有功之臣。庙内现存20余通碑碣,记录有宋代名相文彦博为解决村民因水源而频繁发生的纠纷,建石孔三眼以分水利,从而形成“一源三河”分水规矩。三分胜水,造福乡里”始开三河”功绩。碑碣还记载有明代知县王一魁治理洪山水利的史实,以及其他名人治水及水利兴修、水规、水法、水管、水事纠纷解决、工程布局、节水防污等方面的事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为源神诞辰日,旧时村民焚香鸣炮祭拜,久而形成传统的洪山庙会,至今流传着“三月三,赶洪山”民谣。据现存宋至道三年《源神碑记》载:佳人游玩,骈阗车马,画毂雕鞍;诗伯道仙,玩水爱山;钓叟樵翁,寻溪绕涧。本民也,手持兰花,招魂续魄,祓除不祥。详述了当时洪山庙会的鼎盛繁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