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人村志村落情
阅读[152] 回复[0] 打印 | 收藏
字体大小: 小 | 大
|
村人村志村落情
郭恒耀是榆次区修文镇郭村人,多年的执教生涯磨炼了他的坚持和执着。谈起自己对榆次区各个村庄传承沿革的兴趣,他坦言是受父亲郭德顺的影响。2007年,榆次区首部村志《郭村志》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关注,并在榆次区及周边县区掀起一股村志编撰热潮。这部21万字的村志的编撰者,就是郭德顺、郭恒耀父子。父亲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热爱,对乡俗民谚的整理挖掘,都深深地感染着郭恒耀,让他感觉自己肩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村庄成形于人类最初的群居部落,她记录着人类的成长、迁徙、离别和回归。随着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城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不少村庄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乡愁和寻根文化的寄托。有的自然村沉寂山林,许多城中村今非昔比,现代人在追求舒适度的同时,也对那些逐渐淡去的村庄记忆恋恋不舍。移民搬迁、旅游开发等,一点点地用现代理念替代了乡村的标志性建筑,千年古树、百岁古刹,石牌坊、木门楼渐渐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郭恒耀在一种紧迫感、责任感的催促下,决定走遍榆次区的所有乡镇,在一部村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努力留住榆次区现有乡村的完整记忆。
榆次区辖6镇4乡、272个行政村,这些村落有的分布在中低土石山区,也有的在黄土丘陵沟壑内,还有的散落在平川地区。五年中,郭恒耀的足迹踏遍了榆次区132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为了详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名人等信息,每个村子他都要跑上三五次,最多的要前后跑六七次才能搜集齐所有的资料,有时为了节省往返时间,还要在山村留宿。榆次区的村庄与紧邻周边县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榆次区有个孟高庄,紧邻的太谷县有个孟高村,二者之间明显存在历史渊源,还有诸如北席村、南席村,东贾村、西贾村等,为了掌握更加详尽的资料,他一共走访了289个行政村、3个城中村、422个自然村。所到之处,知名建筑、古庙古桥,牌楼门洞、山川河流等,都是他关注和拍摄的内容。对于每个村子的基本情况,包括土地人口、村民来历、村中大事、知名人物、历史遗迹及现存情况,以及各地的特产宝物、故事传说,还有当地流传的俗语民谣、风俗习惯等,他都会用文字一一记录下来,并找到当地见闻广博、德高望重的老人、教师等进行采访挖掘,回家后再进行归类整理,按“穿越时空榆次门、阅尽沧桑榆次树、通达彼岸榆次桥……”等类别归类保存起来。最后,他还要找到榆次区对史志一类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如郭思俊、郑景云等人请教研讨,反复论证,力求完美。在记录历史的过程中,郭恒耀还搜集整理了大量流传在当地的一些传说和趣闻轶事。有神话类的“李大根巧遇夜游神”、历史类的“金镶玉智伯空头墓”、宗教类的“吃仙桃少女诞五龙”、传说类的“人假虎威万人坑”,以及马头村冒烟放光树,流村神佑太平桥,见子村情深望儿垴等故事,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回忆几年来不分寒暑的艰苦跋涉,郭恒耀感慨良多。为了节省开销,出发前他总会备足两三天的干粮和矿泉水。如果到距离较近的村子,基本靠双腿丈量里程。距离较远的村子,交通方便的还可乘公交车前往,交通不便的只好骑自行车。很多时候,还需要弃车步行方可到达目的地。一次,他在庄子乡走访北赵、南赵两个村时,被中间一条深沟挡住去路,只得把自行车放在北赵村徒步翻越深沟。当时正逢雨后初晴,泥泞的沟坡一步一滑,被困在半山坡上的郭恒耀找不到任何可以借力的支点,环顾四周,进退两难。危急之中只好手脚并用,靠攀援衰草藤蔓爬到坡顶。平时15分钟的路程,那天他足足走了半个小时。还有一次,他跟朋友借来一辆面包车前往山区,由于雪后路滑,车轮打滑无法行驶,他和司机只好下车顶风冒雪推着汽车赶路。一辆折叠自行车、两辆电动车、三部照相机和数不清的手绘地图陪伴他走过五年艰辛的旅程。
几年来,为了完成自己这个心愿,郭恒耀白天跋山涉水,晚上挑灯夜战,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熬白了多少根头发。为了使作品完善,他反复地翻阅了7部榆次县志、32期榆次文史资料、山西省地方志等权威著作,还不断请教当地的专家学者。为了查阅方便,他甚至到复印店复印整本的史志书籍备用。为了保证摄影效果,他还曾数次更新摄影器材。几年来,除去精力和心力投入,财力投入也已过万元。目前,郭恒耀将自己的作品定名为《乡村记忆·魏榆抒怀》,他一边为作品进行补充润色,一边期待着这部著作能早日出版面世。 |
|
|
|
|